雖然助聽器香港市場選擇多元,但普及率卻未如理想,源於很多長者對於配戴助聽器的印象停留在設備笨重、音質不自然,又或者認為操作繁複,結果寧願選擇不處理。部分長者表示,因語言溝通障礙,普通話與粵語在收音轉換上表現不一,有時令照顧者和本人都無所適從。本文會分析香港長者使用助聽器的常見困難與支援。
長者常見的使用困難與障礙
不少長者初次嘗試配戴助聽器時,心理壓力大。有些擔心自己「戴機」被標籤為老弱,也有人未能適應耳朵內多了一件「外來物」而產生抗拒。有些助聽器細小,調節按鈕或電池倉對手指靈敏度下降的長者來說頗為棘手,日常清潔、調校音量與更換電池都成為難關。部分舊型號在處理背景雜音或高低音適應方面能力有限,長者常覺得音質怪異、環境嘈吵,非常難適應新生活節奏。有長者因調節不當甚至出現耳朵不適、皮膚敏感,最後選擇放棄使用。此外,不少長者對助聽器的基本保養、維修和定期檢查欠缺認知,容易因操作不當而縮短產品壽命,進一步影響聽力復康。

社會及家庭支援角色
身邊親友和家人的鼓勵與照顧,是長者成功適應助聽器的關鍵因素。不少社區中心、長者協會及非牟利機構會舉辦有關助聽器選購、正確使用和維護的公開講座或義工支援隊,務求減少長者嘗試新事物的壓力。醫院及聽力專科診所提供詳細檢查和個人化調校服務,專業團隊會根據長者溝通習慣,如母語環境、各種噪音需求,設定最合適的方案,務求讓長者配戴後能真正融入日常生活。家庭成員在配戴及適應階段多加陪伴,主動給予耐性和協助,對長者自信心有很大幫助。
香港助聽器資助及服務狀況
雖說助聽器價格較高,但現時政府及社福機構均有不同補貼計劃,例如社會福利署的經濟資助計劃、長者醫療券計劃均可以分擔助聽器維修及更換開支,協助長者減輕經濟壓力。公營醫療系統提供基本檢查、配發與保養跟進,部分私營機構則有更先進機型可供選擇,根據生活場景自動學習使用者喜好,主動抑制雜音、提升對話清晰度。

提升長者助聽器體驗的可行建議
公眾教育仍有改進空間,社區可多舉辦聽力保健工作坊或「助聽器體驗日」,讓長者及家人親自嘗試不同產品,打破迷思,建立正面印象。新一代產品持續推出,設有長者友善設計,操作按鈕大、顯示清晰、甚至引入可充電技術,減少更換電池的煩惱。醫療團隊亦應增強跟進調較及心理輔導支援,鼓勵長者定期檢查與反饋,令廠商能持續優化產品。科技進步下,人工智能助聽器愈來愈智能,能自動偵測環境狀態,切換不同場景模式,提升用戶舒適度及溝通方便。社區資源互助,長者經驗分享,一樣有利提升整體配戴體驗。
香港長者面對聽力衰退問題,不應獨自承受。只要社區、家庭、醫療與企業攜手努力,繼續推廣相關教育、資助與科技創新,助聽器市場配合用戶需求,必然令長者善用現代科技,延續生活品質,享受更好社交與親情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