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時間坐在辦公室、低頭看手機、缺乏運動,早已是香港打工仔的日常。肩頸痛、腰背痛、膝關節不適等問題,往往悄悄出現,甚至影響日常工作與情緒。當傳統止痛藥與按摩只能帶來短暫舒緩,愈來愈多人開始尋求更持久、科學化的方案——運動治療。
都市痛症的隱性成因
都市人的身體不適,往往源於生活模式與姿勢問題。長期久坐令腰椎壓力集中,血液循環減慢,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;再加上使用手機或電腦時姿勢不良,容易導致肩頸僵硬與手腕勞損。這些問題看似輕微,卻會累積成慢性痛症。運動不足更讓身體代謝下降,令肌肉支撐力削弱,痛症容易反覆發作。

專家指出,單靠靜養或被動治療並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,因為痛楚只是結果,真正的原因是身體結構失衡與功能退化。這也是「運動治療」存在的意義——透過針對性的動作訓練,重建身體的活動能力與穩定性。
運動治療的原理與方法
運動治療(Exercise Therapy)是一種以科學動作訓練為核心的復康方式,強調由治療師根據個人體質與需求,設計合適的訓練計劃。治療過程可能包括肌肉伸展、關節活動度改善、核心穩定訓練及平衡訓練等,目的在於讓身體重新學會正確的用力方式。
與一般健身不同,運動治療更重視「功能性」。例如針對肩頸痛患者,治療師會觀察日常坐姿與肩胛骨活動,再設計矯正性動作以減少肌肉過度受力;而對長期腰痛者,會集中加強腹肌與背肌協調,避免脊椎再度受壓。這種以「恢復功能」為主導的方式,不只止痛,更能防止舊患復發。
運動治療也會同時配合其他物理治療技術,例如超聲波治療,用以促進血液循環、減輕炎症,使肌肉在訓練過程中更快放鬆。科學與臨床結合,讓康復進展更穩定且安全。
不同痛症的改善策略
肩頸痛是香港白領最常見的毛病。長期低頭令斜方肌與頸椎周邊肌肉過度緊繃,導致神經壓迫與頭痛。運動治療會透過姿勢重建與肌肉平衡訓練,改善錯誤用力模式,使肩頸恢復靈活。

腰背痛則與久坐及核心肌力薄弱有關。透過核心穩定訓練與呼吸協調,患者可重新建立支撐脊柱的力量,減少椎間盤壓力。膝關節痛則常見於都市人步行不足、體重偏高或肌肉不均衡。治療師會設計針對下肢肌力的活動,如股四頭肌強化或臀部穩定訓練,以減輕關節負擔。
恢復不止止痛
運動治療帶來的轉變,遠遠超出身體層面。許多患者在恢復活動力後,情緒與睡眠質素都明顯改善。當身體重新能夠自由活動,自信與生活動力亦隨之提升。長遠而言,持續配合適量的運動是維持效果的關鍵。治療師往往會為患者設計家用訓練組合,鼓勵他們將運動融入日常作息中。這種「主動復康」理念,與傳統被動治療形成鮮明對比。
現代都市的健康新哲學
運動治療的普及,代表都市人對健康態度的轉變。它不再只是「有病才治」,而是將預防放在前線。許多企業亦開始為員工提供運動評估計劃或與運動治療中心合作,推動健康職場文化。當身體得到良好照顧,工作與生活的整體表現也隨之提升。
在快節奏與高壓的城市裡,學會聆聽身體的訊號,是維繫長遠健康的第一步。透過運動治療的專業指導與持續實踐,痛症不再是不可避免的負擔,而是一場可以逆轉的過程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