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7.7 C
Hong Kong

如何讓孩子的興趣班時光更安全 運動傷害防護指南

Date:

Share:

「媽媽,我回來了!今天教練又誇我投籃準了!」兒子帶著滿臉的汗水與光芒衝進家門,但這份喜悅,卻在他彎腰換鞋時,被一聲「哎呀…腳踝好痛」給打斷。

這個既欣慰又心痛的場景,是許多家長的共同寫照。我們既希望孩子盡情發展興趣,又無時無刻不擔心他們受傷。其實,興趣與安全並非只能二選一。傷害絕非不可避免,關鍵在於家長是否具備「預防意識」與「正確應對」的能力。這份防護指南,就是要幫助您讓孩子的興趣班時光真正做到「好玩」又「安全」,讓熱愛盡情發光,而非留下遺憾的傷疤。

深入剖析兒童運動傷害的三大根源

在我們急著找出解決方案前,不妨先冷靜下來,思考一個根本問題:為什麼我們的孩子,似乎比成年人更容易在運動中受傷?這背後其實有三大環環相扣的原因,而它們恰好在興趣班這個場景中被放大了。

孩子的身體本身就是一棟還在「施工中」的房子。他們的骨骼末端存在著稱為「生長板」(Growth Plate)的軟骨組織,這是骨骼長長的關鍵區域,但也因此特別脆弱,經不起強烈的衝擊或過度的壓力。同時,他們的肌肉力量、協調性和柔韌性都還在發展階段,整個肌肉骨骼系統尚未完全穩固,對抗傷害的「防禦力」自然較低。

a boy and a girl sitting on a bench

興趣班常見的「專項訓練」模式,正是「過度使用」(Overuse Injury)的溫床。試想像一下,孩子在舞蹈課上一遍又一遍地練習跳躍,或是在籃球場上重複數百次投籃姿勢。當同一個動作被高頻率重複,壓力便會集中在身體的特定部位,例如膝蓋、腳踝或手腕。這種日積月累的微小勞損,就像一個隱形的殺手,不像急性扭傷那樣驚天動地,卻會慢慢引發疼痛與傷害。

我們不能忽略孩子安全意識的「空白格」。孩子天性就是「活在當下」的玩樂家,而不是「深謀遠慮」的安全官。他們滿腦子想的是如何玩得更盡興,常常會忽略熱身的重要性,或因急於求成而使用不標準的技術動作。更重要的是,當身體發出輕微的疼痛警訊時,他們往往選擇忽略或不敢表達,直到小問題拖成了大麻煩。身體脆弱、訓練集中、意識不足——這三者疊加,便構成了孩子在興趣班中那條看不見的「傷害風險線」。

家長的「三段式防護手冊」

既然我們已經能辨識風險,下一步就是採取行動。保護孩子並不是要我們變成草木皆兵的「直升機家長」,而是要成為一位懂得在關鍵時刻介入的「智慧守護者」。下面這套「三段式防護手冊」,涵蓋了從課前、課中到課後的全方位策略,請您務必收藏好。

第一段:課前準備——打好「安全基礎」

一切防護,始於未雨綢繆。在上課鐘聲響起前,您有三件事可以先為孩子做好。

  • 選對教練與環境: 一位好的教練,不僅會教技術,更會教安全。在選擇時,請多觀察教練是否強調熱身、是否關心學生的身體狀況、是否有耐心糾正錯誤動作,而非一味追求成績。同時,檢查上課場地是否光線充足、地板防滑、沒有潛在的障礙物。另外,亦可選擇是針對兒童技術水平而設的興趣班,以籃球為例,可選字眼包含為兒童而設的籃球班(basketball program for kids)去參加,減少因程度不同而受傷的風險。
  • 裝備要齊全: 合適的裝備絕非「裝模作樣」,而是第一道防線。一雙提供良好支撐的運動鞋、必要的護膝護腕,都能有效吸收衝擊力,大幅降低受傷機率。請記住,專業的裝備是對孩子身體最直接的投資。
  • 熱身不馬虎: 即使課程中包含熱身環節,如果時間允許,也請在家裡或路上就帶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動態伸展,如高抬腿、手臂繞環等。這能提前喚醒肌肉,讓身體更快進入運動狀態,避免在課程一開始就因身體僵硬而受傷。
a baseball glove, catchers mitt, and helmet sit on a bench

第二段:課中觀察——成為「敏銳的觀察員」

孩子進入教室後,您的角色就從「準備者」轉變為「觀察員」。隔著玻璃窗,或在接送時的短暫交流,都是您捕捉重要訊息的時機。

  • 鼓勵孩子「說出來」: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。請反覆告訴孩子:「身體不舒服時,勇敢告訴老師和爸爸媽媽,這不是膽小,而是聰明和負責的表現。」硬撐著訓練,只會讓小傷變成大問題。
  • 觀察孩子的「疲勞信號」: 當您發現孩子的動作開始變形、跟不上節奏,或是注意力不集中、頻頻出錯時,這往往不是他不認真,而是身體在發出「我累了」的求救信號。疲勞狀態下的訓練,是受傷風險最高的時候。
  • 與教練的有效溝通: 把教練當成您的「育兒隊友」。定期主動詢問:「我的孩子今天狀況如何?有沒有喊累或哪裡不舒服?」簡單的溝通,能幫您拼湊出孩子在課堂上的真實情況。

第三段:課後保養——鞏固「恢復效果」

課程結束不代表防護結束,恰恰相反,高質量的恢復是預防下一次傷害的關鍵。

  • 緩和運動不可少: 別讓孩子一下課就坐著不動。帶他做幾個溫和的靜態伸展,拉伸一下剛剛高強度使用過的肌肉群。這能有效緩解肌肉緊張,加速乳酸代謝,大大減輕第二天的酸痛感。
  • 冰敷與熱敷的時機: 記住這個簡單原則:「急性用冰敷,慢性用熱敷」。對於突發的扭傷或拉傷,48小時內用冰敷來鎮痛消腫;對於沒有紅腫的慢性酸痛或肌肉僵硬,則可以用熱敷來促進血液循環,放鬆肌肉。
  • 營養與休息: 別忘了,孩子的身體還在「施工」。充足的睡眠是身體進行自我修復的黃金時間,而均衡的蛋白質和維他命則是修復所需的「建築材料」,亦可攝取一些預防身體發炎保健食品。確保孩子吃好睡好,就是給他最好的恢復劑。

希望這篇指南能讓您具備「預防意識」與「正確應對」的能力,讓您的小孩在參與興趣班時能夠做到「好玩」又「安全」。

Subscribe to our magazine

━ more like this

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踐的成效

近年香港教育界積極引入資訊科技於教學之中,教室不再侷限於四面牆,學與教的互動方式因科技發展而煥然一新。無論是中小學還是高等院校,學生及教師皆受惠於數碼資源、多媒體材料,令課堂變得靈活,拉近課堂與真實世界的距離。 多元化教學模式與互動提升 現時學校普遍採用智能教學平台,不少教育中心管理系統更支援師生在線互動、實時評估及數據分析,把傳統黑板教學升級為多維度資訊交流。電子白板、網上學習平台、協作工具,既激發學生參與,也方便教師按學習進度釋放資源。多媒體教材不單快速吸引學生注意,更令複雜理論、抽象概念變得易於掌握。 學習成效提升,人人有機會 電子學習推行後,學生學習喜好大為提高。調查顯示,超過九成學校認為電子學習催化學生自主構建知識,有效促進互動及同儕協作。尤其自疫情以來,線上教學及翻轉課堂模式普及,學生可根據個人能力調整步伐,低成就學童或特殊學習需要者亦能獲得更具彈性的學習機會。資訊科技打破資源界限,學習不再受時空羈絆,彈性提升明顯。 教師角色多元化,專業素養提升 隨着資訊科技融入課程,教師需不斷提升數碼工具應用能力,同步獲得持續專業培訓。課堂設計亦隨之改變,老師可以利用各類電子材料混合教學法,針對不同學生特質訂製教案。校內不少團隊推動跨學科合作,有助訓練學生資訊整合及解難能力。師生互動更貼近生活,教學回饋性加強,教學成效有目共睹。 實際挑戰及突破需要 儘管成效明顯,學校普遍仍面臨資源分配、設備升級與教師培訓的現實挑戰。部分教師接受新科技步伐不一,設備維護及系統管理亦需持續投入。一些學科或單元尚未能完全配合資訊科技授課,部分學生在家中未必有足夠硬件支援,造成學習落差。為推動科技教學長遠成功,政策上需按學校需要,提供更高階的網絡、軟硬件資源,並鼓勵教育工作者跨界交流。 目標導向,配合本地教育特色 資訊科技運用不能流於形式,最重要是配合課程目標,真正提升思辨、協作、資訊素養等核心能力。近年各類教育中心管理系統已成為校內行政效率提升的重要支柱,無論是資料紀錄、學習歷程分析,或學生個人學習路徑規劃,也有助教育決策數據化。高等院校亦愈來愈多著重錄取透明度,例如 HKU Non JUPAS 收分高低成為學生選科的重要參考資訊,反映數據平台在入學決策上的效益。 未來發展與香港的教學新格局 隨著政策逐步完善、教師專業能力提升,預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會進一步擴展至更多學科和場景。未來不止是網上學習,更有 AR、VR 等新科技陸續加入課堂,師生互動和學習空間將更加多元。香港要把握這場教育革新,必須持續強化技術支援,深化教育管理系統發展, 連結現實資源與全球趨勢,讓學習成果接軌國際。

香港樓市成交持續低迷背後的深層原因

近年香港樓市走勢反覆,雖然社會復常後一度帶來買樓意欲回升,但自去年起,成交量卻跌至低水平。無論是一手新盤還是二手市場,交投明顯縮減,不少置業人士選擇觀望態度。究竟是甚麼因素令樓市成交持續低迷?要理解這個現象,需要從宏觀及微觀層面逐一剖析。 高息環境衝擊置業需求 利率上升是影響樓市最突出的原因之一。過去香港受惠於長時期低利率環境,置業人士普遍能輕鬆負擔按揭供款。然而隨着美國持續加息,本港銀行亦同步調整最優惠利率,供樓成本大幅增加。對準買家而言,按揭壓力指數攀升,令入市意欲減弱;對業主持貨者來說,高息環境亦增加持有成本,特別是投資者,往往選擇暫緩入市甚至套現離場。 新盤定價與買家心理落差 市場上即使不乏新盤推出,但定價策略卻成為爭議焦點。發展商雖然會透過首批「折實優惠」吸引買家,但隨後加推單位的定價往往較高,與買家期望存在落差。加上二手市場價格持續走弱,準買家傾向觀望,等待進一步調整。這種心理博弈導致成交量未見顯著回升,反而令一手與二手市場同樣陷入拉鋸。 房屋供應與政策影響 政府多次強調要增加土地供應,並努力推動居屋、綠置居及公營房屋項目。然而,供應增加所帶來的「預期效果」對市場心理亦有影響。部份置業人士認為未來房屋選擇會更豐富,自然傾向延後買樓計劃。此外,針對海外人士置業的「辣招」仍未全面撤銷,使得投資性需求未有明顯回歸。 社會及經濟信心不足 除了金融環境與政策因素,社會及經濟氣氛同樣左右樓市走向。香港近年經歷疫後復甦放緩、零售及旅遊等產業仍未完全恢復,打工仔的收入增長未見明顯改善。在經濟信心不足的環境下,大部分人傾向保守理財,買樓這類需要長期承擔的決定自然要三思。 中產置業掙扎與基層困局 對中產而言,買樓一直是資產累積的重要方式,但高樓價與高利率令入市難度再度提升。即使手上有積蓄,面對樓市前景未明,也有人選擇將資金分散至海外物業,例如透過英國物業代理尋找較低門檻的投資機會。另一方面,基層家庭的住屋問題並未得到緩解,劏房租金高企,生活壓力沉重,與樓市低迷的氛圍形成強烈反差。 豪宅與大灣區市場走向 香港豪宅市場過往一直吸引內地買家,但近期交投也相當冷清。主因是資金外流與高稅率,使投資價值減弱。相對而言,大灣區內的中山、珠海、佛山等城市物業價格更貼近內地買家的預算,分散了對香港的需求。這種地區間的吸引力變化,亦間接壓抑了香港樓市上行動力。 要判斷樓市能否回暖,重點仍在利率、經濟增長及政策取向。若利率於未來一至兩年回落,供樓壓力緩解,或能釋放部分購買力。但若經濟未能恢復動力,買家的觀望心態仍會持續。此外,政府是否調整「辣招」亦影響樓市活躍程度。對地產商而言,他們必須重新審視定價策略,以平衡銷售與市場心理差距。 香港樓市現時的低迷狀態並非單一因素造成,而是多重經濟與心理作用重疊的結果。當利率趨勢、社會信心及房屋供應逐步明朗,市場才有望回復健康均衡。對於考慮入市的市民來說,深入理解這些背後原因,才能真正判斷何時才是合適時機。

矯視手術有風險嗎 了解不同矯視方法

許多人長期配戴眼鏡或隱形眼鏡,對日常生活產生不便,故有意透過矯視手術減依賴。矯視手術(例如 LASIK、SMILE、PRK 等)基本原理是透過重塑角膜或改變角膜曲率,使光線正確聚焦於視網膜上,從而改善近視、遠視或散光。然而,手術並非零風險。選擇手術前,先理解各種方法的優缺點,是非常必要的準備。 常見矯視手術方式與風險比較 LASIK(激光角膜層剝削術) 這種方法在角膜上切開一扇瓣(flap),然後對內部角膜進行激光打磨,最後將瓣片回覆。優點包括恢復速度快、痛感低、不影響日常生活時間太久;風險則包括切瓣相關併發症、乾眼症、夜間眩光、視力回退等。 SMILE(小切口透鏡取出術) SMILE 是較新一代技術,透過微小切口製造角膜透鏡並取出,無需製作大瓣片。一般併發症較少,對角膜神經的干擾亦較小,乾眼問題可能較輕。但對於高度遠視或複雜散光的矯正效果可能較 LASIK 有所限制。 PRK / LASEK(表層矯視手術) 這類手術不切瓣,而是在角膜表層進行激光打磨。因為不切瓣風險較低,但恢復期較長,術後不適感較明顯,可能要幾日甚至更長時間穩定視力。適合角膜較薄或無法做 LASIK / SMILE 的患者。 每種手術方法在安全性、恢復期與適用人群上有所不同,必須經過眼科專科醫生評估才可決定最適合你的方案。 術前評估與風險控制 在手術前,醫生會進行全面眼部檢查,包括角膜厚度、角膜地形圖、眼壓、散瞳驗光、淚液分泌測試、視網膜檢查等。這些資料有助醫生評估你是否適合矯視手術,以及選擇哪一種方式最穩妥。若檢查中發現角膜過薄、角膜地形不規則、乾眼症明顯或有視網膜高風險因素,醫生可能建議放棄手術或改為更保守的矯正方法如眼鏡或隱形眼鏡。 此外,即使評估通過,也可能發生少數風險,如角膜瓣移位(對 LASIK)、角膜渙散、感染、視力回退、夜間眩光或閃光、雙影/重影、乾眼症惡化等。在術後早期,遵守醫療指示(如滴眼藥、避免揉眼、休息充足)相當重要。 術後護理與長期觀察 矯視手術完成後,前幾天應避免眼睛受到強光刺激、灰塵、風沙及水(如游泳)等。醫生通常會提供抗生素眼藥水、消炎眼藥水及人工淚液,並安排數次追蹤檢查。視力在最初幾天或數週內可能有波動是正常現象。 長期而言,你仍然可能有視力回退(尤其在高度近視或年輕患者身上),或需進行補充矯正。即使手術成功,也不能保證終生不需配戴輔助鏡片。因此術後定期檢查非常重要。 選擇手術中心與注意事項 選擇合資格的醫療機構與具資歷的醫師非常關鍵。你可向眼科醫生詢問其手術經驗、成功率、併發症率、術後追蹤機制,以及若出問題時的補救方案。瞭解手術中心的設備、安全標準與術後支持體系,也是決定因素之一。 若你日常仍偶爾佩戴隱形眼鏡,術前必須暫停佩戴一段時間(依醫師指示)以讓角膜恢復自然狀態。同時,也應保持眼表健康,如減少長時間用眼、配戴適合的隱形眼鏡或眼鏡,並確保隱形眼鏡現貨的備用鏡片應急。 矯視手術並非人人皆宜,但對許多人而言,它提供了一條減少依賴眼鏡或隱形眼鏡的選擇。若你對視力矯正有期待,又願意接受手術風險,那麼記得詳細諮詢醫生、慎重評估。

如何讓孩子的興趣班時光更安全 運動傷害防護指南

「媽媽,我回來了!今天教練又誇我投籃準了!」兒子帶著滿臉的汗水與光芒衝進家門,但這份喜悅,卻在他彎腰換鞋時,被一聲「哎呀…腳踝好痛」給打斷。 這個既欣慰又心痛的場景,是許多家長的共同寫照。我們既希望孩子盡情發展興趣,又無時無刻不擔心他們受傷。其實,興趣與安全並非只能二選一。傷害絕非不可避免,關鍵在於家長是否具備「預防意識」與「正確應對」的能力。這份防護指南,就是要幫助您讓孩子的興趣班時光真正做到「好玩」又「安全」,讓熱愛盡情發光,而非留下遺憾的傷疤。 深入剖析兒童運動傷害的三大根源 在我們急著找出解決方案前,不妨先冷靜下來,思考一個根本問題:為什麼我們的孩子,似乎比成年人更容易在運動中受傷?這背後其實有三大環環相扣的原因,而它們恰好在興趣班這個場景中被放大了。 孩子的身體本身就是一棟還在「施工中」的房子。他們的骨骼末端存在著稱為「生長板」(Growth Plate)的軟骨組織,這是骨骼長長的關鍵區域,但也因此特別脆弱,經不起強烈的衝擊或過度的壓力。同時,他們的肌肉力量、協調性和柔韌性都還在發展階段,整個肌肉骨骼系統尚未完全穩固,對抗傷害的「防禦力」自然較低。 興趣班常見的「專項訓練」模式,正是「過度使用」(Overuse Injury)的溫床。試想像一下,孩子在舞蹈課上一遍又一遍地練習跳躍,或是在籃球場上重複數百次投籃姿勢。當同一個動作被高頻率重複,壓力便會集中在身體的特定部位,例如膝蓋、腳踝或手腕。這種日積月累的微小勞損,就像一個隱形的殺手,不像急性扭傷那樣驚天動地,卻會慢慢引發疼痛與傷害。 我們不能忽略孩子安全意識的「空白格」。孩子天性就是「活在當下」的玩樂家,而不是「深謀遠慮」的安全官。他們滿腦子想的是如何玩得更盡興,常常會忽略熱身的重要性,或因急於求成而使用不標準的技術動作。更重要的是,當身體發出輕微的疼痛警訊時,他們往往選擇忽略或不敢表達,直到小問題拖成了大麻煩。身體脆弱、訓練集中、意識不足——這三者疊加,便構成了孩子在興趣班中那條看不見的「傷害風險線」。 家長的「三段式防護手冊」 既然我們已經能辨識風險,下一步就是採取行動。保護孩子並不是要我們變成草木皆兵的「直升機家長」,而是要成為一位懂得在關鍵時刻介入的「智慧守護者」。下面這套「三段式防護手冊」,涵蓋了從課前、課中到課後的全方位策略,請您務必收藏好。 第一段:課前準備——打好「安全基礎」 一切防護,始於未雨綢繆。在上課鐘聲響起前,您有三件事可以先為孩子做好。 選對教練與環境: 一位好的教練,不僅會教技術,更會教安全。在選擇時,請多觀察教練是否強調熱身、是否關心學生的身體狀況、是否有耐心糾正錯誤動作,而非一味追求成績。同時,檢查上課場地是否光線充足、地板防滑、沒有潛在的障礙物。另外,亦可選擇是針對兒童技術水平而設的興趣班,以籃球為例,可選字眼包含為兒童而設的籃球班(basketball program for kids)去參加,減少因程度不同而受傷的風險。 裝備要齊全: 合適的裝備絕非「裝模作樣」,而是第一道防線。一雙提供良好支撐的運動鞋、必要的護膝護腕,都能有效吸收衝擊力,大幅降低受傷機率。請記住,專業的裝備是對孩子身體最直接的投資。 熱身不馬虎: 即使課程中包含熱身環節,如果時間允許,也請在家裡或路上就帶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動態伸展,如高抬腿、手臂繞環等。這能提前喚醒肌肉,讓身體更快進入運動狀態,避免在課程一開始就因身體僵硬而受傷。 第二段:課中觀察——成為「敏銳的觀察員」 孩子進入教室後,您的角色就從「準備者」轉變為「觀察員」。隔著玻璃窗,或在接送時的短暫交流,都是您捕捉重要訊息的時機。 鼓勵孩子「說出來」: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。請反覆告訴孩子:「身體不舒服時,勇敢告訴老師和爸爸媽媽,這不是膽小,而是聰明和負責的表現。」硬撐著訓練,只會讓小傷變成大問題。 觀察孩子的「疲勞信號」: 當您發現孩子的動作開始變形、跟不上節奏,或是注意力不集中、頻頻出錯時,這往往不是他不認真,而是身體在發出「我累了」的求救信號。疲勞狀態下的訓練,是受傷風險最高的時候。 與教練的有效溝通: 把教練當成您的「育兒隊友」。定期主動詢問:「我的孩子今天狀況如何?有沒有喊累或哪裡不舒服?」簡單的溝通,能幫您拼湊出孩子在課堂上的真實情況。 第三段:課後保養——鞏固「恢復效果」 課程結束不代表防護結束,恰恰相反,高質量的恢復是預防下一次傷害的關鍵。 緩和運動不可少: 別讓孩子一下課就坐著不動。帶他做幾個溫和的靜態伸展,拉伸一下剛剛高強度使用過的肌肉群。這能有效緩解肌肉緊張,加速乳酸代謝,大大減輕第二天的酸痛感。 冰敷與熱敷的時機: 記住這個簡單原則:「急性用冰敷,慢性用熱敷」。對於突發的扭傷或拉傷,48小時內用冰敷來鎮痛消腫;對於沒有紅腫的慢性酸痛或肌肉僵硬,則可以用熱敷來促進血液循環,放鬆肌肉。 營養與休息: 別忘了,孩子的身體還在「施工」。充足的睡眠是身體進行自我修復的黃金時間,而均衡的蛋白質和維他命則是修復所需的「建築材料」,亦可攝取一些預防身體發炎保健食品。確保孩子吃好睡好,就是給他最好的恢復劑。 希望這篇指南能讓您具備「預防意識」與「正確應對」的能力,讓您的小孩在參與興趣班時能夠做到「好玩」又「安全」。

城市居民必備的健康與安全知識

現代都市生活帶來了眾多便利,同時也伴隨着各種健康與安全挑戰。香港作為繁忙的國際大都會,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風險層出不窮,因此掌握基本的健康與安全知識顯得尤為重要。透過了解預防措施與應對方式,不僅能保障個人健康,更能提升整體社區的福祉。 健康保護的基礎知識 日常生活中,良好的健康習慣是預防疾病發生的第一道防線。均衡飲食、適當運動及定期健康檢查,都是維持身體機能的重要手段。尤其是在口腔保健方面,補牙作為常見的治療方式之一,對維護牙齒健康起着關鍵作用。透過定期牙科檢查,能有效預防牙齦疾病與蛀牙,保持良好口腔狀態。此外,注意個人衛生及避免不良習慣,也是維護健康的重要環節。 安全意識與意外預防 香港的繁忙交通環境,令交通意外成為居民面臨的潛在風險之一。了解交通意外受傷索償程序,不僅有助保障自身權益,亦能促進事故後的有效處理。除了法律程序,日常生活中提高安全意識是避免意外的有效方法。無論是在道路上行走或駕駛,遵守交通規則和保持警覺,都是減少受傷機會的關鍵。政府與社區團體亦積極推廣相關教育活動,提升市民的安全防範能力。 社區合作促進健康與安全 健康及安全並非個人責任,而是需要社區共同努力的目標。香港多個地區通過舉辦健康節、講座及安全培訓課程,推動居民互助與資訊交流。這種跨界別的合作加強了社區的凝聚力,也讓健康與安全知識得以廣泛普及。個人積極參與社區活動,不僅能提升自我保護能力,亦能為建設更健康、更安全的生活環境貢獻力量。 持續提升的健康安全環境 隨著科技與社會發展,香港在健康促進與安全防護方面也不斷進步。智能監控系統、數碼健康管理平台及更完善的法律保障機制,為居民提供了更多支援與保障。未來,透過各界攜手合作和持續教育,香港將能打造一個更加安全、健康的城市環境,讓每位居民都能享有更優質的生活品質。積極培養健康與安全意識,是每個城市居民不可或缺的責任與權利。
spot_im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