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香港樓市走勢反覆,雖然社會復常後一度帶來買樓意欲回升,但自去年起,成交量卻跌至低水平。無論是一手新盤還是二手市場,交投明顯縮減,不少置業人士選擇觀望態度。究竟是甚麼因素令樓市成交持續低迷?要理解這個現象,需要從宏觀及微觀層面逐一剖析。
高息環境衝擊置業需求

利率上升是影響樓市最突出的原因之一。過去香港受惠於長時期低利率環境,置業人士普遍能輕鬆負擔按揭供款。然而隨着美國持續加息,本港銀行亦同步調整最優惠利率,供樓成本大幅增加。對準買家而言,按揭壓力指數攀升,令入市意欲減弱;對業主持貨者來說,高息環境亦增加持有成本,特別是投資者,往往選擇暫緩入市甚至套現離場。
新盤定價與買家心理落差
市場上即使不乏新盤推出,但定價策略卻成為爭議焦點。發展商雖然會透過首批「折實優惠」吸引買家,但隨後加推單位的定價往往較高,與買家期望存在落差。加上二手市場價格持續走弱,準買家傾向觀望,等待進一步調整。這種心理博弈導致成交量未見顯著回升,反而令一手與二手市場同樣陷入拉鋸。
房屋供應與政策影響
政府多次強調要增加土地供應,並努力推動居屋、綠置居及公營房屋項目。然而,供應增加所帶來的「預期效果」對市場心理亦有影響。部份置業人士認為未來房屋選擇會更豐富,自然傾向延後買樓計劃。此外,針對海外人士置業的「辣招」仍未全面撤銷,使得投資性需求未有明顯回歸。
社會及經濟信心不足
除了金融環境與政策因素,社會及經濟氣氛同樣左右樓市走向。香港近年經歷疫後復甦放緩、零售及旅遊等產業仍未完全恢復,打工仔的收入增長未見明顯改善。在經濟信心不足的環境下,大部分人傾向保守理財,買樓這類需要長期承擔的決定自然要三思。
中產置業掙扎與基層困局

對中產而言,買樓一直是資產累積的重要方式,但高樓價與高利率令入市難度再度提升。即使手上有積蓄,面對樓市前景未明,也有人選擇將資金分散至海外物業,例如透過英國物業代理尋找較低門檻的投資機會。另一方面,基層家庭的住屋問題並未得到緩解,劏房租金高企,生活壓力沉重,與樓市低迷的氛圍形成強烈反差。
豪宅與大灣區市場走向
香港豪宅市場過往一直吸引內地買家,但近期交投也相當冷清。主因是資金外流與高稅率,使投資價值減弱。相對而言,大灣區內的中山、珠海、佛山等城市物業價格更貼近內地買家的預算,分散了對香港的需求。這種地區間的吸引力變化,亦間接壓抑了香港樓市上行動力。
要判斷樓市能否回暖,重點仍在利率、經濟增長及政策取向。若利率於未來一至兩年回落,供樓壓力緩解,或能釋放部分購買力。但若經濟未能恢復動力,買家的觀望心態仍會持續。此外,政府是否調整「辣招」亦影響樓市活躍程度。對地產商而言,他們必須重新審視定價策略,以平衡銷售與市場心理差距。
香港樓市現時的低迷狀態並非單一因素造成,而是多重經濟與心理作用重疊的結果。當利率趨勢、社會信心及房屋供應逐步明朗,市場才有望回復健康均衡。對於考慮入市的市民來說,深入理解這些背後原因,才能真正判斷何時才是合適時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