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,香港人口老化速度加快,長者的生活需求成為社會關注焦點。對於入住護理機構的院友來說,除了醫療與起居照顧,飲食品質同樣影響他們的健康與心情。很多護理單位開始引入個人化飲食設計,讓食物能兼顧美味與營養。部分護理團隊還定期邀請營養師與言語治療師協作,為不同吞嚥能力的長者提供針對性方案。
院舍中的飲食變革
在現今社福政策推動下,愈來愈多護老院不再只是被動照料長者,而是積極參與健康管理。除了日常護理,部分院舍已設有專責膳食團隊,根據醫師與治療師建議,為有特殊需要的長者編排軟食、濃稠飲品或高蛋白餐單。這種由專業人士主導的配餐服務,能降低誤嚥風險,同時確保長者在進食過程中獲得尊嚴與滿足。

一些優質院舍更會舉辦「關懷共膳日」,讓家屬與長者一同體驗長者餐設計理念,透過互動活動促進理解與信任。
為長者而設的飲食創新
根據社會服務聯會調查,全港約有六成院舍長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嚥困難。對這些長者而言,傳統碎餐或流質餐可能難以令人滿足,因此軟餐技術成為新趨勢。現時有不少專業機構與餐飲品牌合作,研發吞嚥困難軟餐菜單,按國際照護食標準(IDDSI)製作,讓食物軟而不糊,形狀可辨,美味依然保留。

這類餐點不僅恢復進食樂趣,亦鼓勵長者維持自主咀嚼動作,減低肌肉退化速度。市面上更出現適合院舍大批供應的冷凍軟餐系列,只需加熱即可食用,方便照顧者操作,也減輕前線人手壓力。
科技與人心的合作
科技與照護結合成為近年焦點。部分院舍引入 AI 膳食管理系統,根據長者過往飲食記錄,自動推薦餐單組合;亦有機構開發吞嚥監測裝置,透過聲波分析即時警示誤嚥風險。這些新技術讓前線護理人員能更安全地照護,避免突發事故發生。
更重要的是,人心的關懷始終是最核心元素。許多照顧者分享,當長者能再次自行進食或回味熟悉味道時,那份笑容,比任何專業榮譽更動人。
建立社區照護網絡
網上買餐、共享廚房與跨機構合作也令照護網絡愈趨完善。部分餐飲集團與護理中心合作開發標準化餐單,讓長者無論在院舍或家居照護環境,都可享受一樣品質的「照護食」。這不只是飲食的革新,更是對長者尊嚴的再定義——吃得好、吃得安心,才是真正幸福的基本條件。
